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监狱新闻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倾注法治力量

时间:2024-09-02   来源:广州司法行政   访问量:-

 

  图片

  《南方日报》2024年08月31日第7版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法治护航。

  8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在广州白云举办。论坛以“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致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倾注法治力量,推动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高地,服务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

  论坛成果《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白云共识》(下称《白云共识》)聚焦共同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共同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共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共同强化涉外法治服务供给四个方面,号召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法学学术团体、法学研究组织同向前行、持续合作。

  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热点

  发布全国首个仲裁秘书标准

  人工智能为法律服务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法律服务如何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本届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按照“主论坛+分论坛”模式举办,与会境内外嘉宾围绕学界业界前沿热点问题,共商涉外法治建设良策,共谋高质量发展新篇。

  法者,治之端也。近年来,广州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沙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持续优化涉外法治工作机制、加快涉外法治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能力。

  以推动跨境商事纠纷多元化解为例,笔者从论坛获悉,广州互联网法院推出了全国首个跨境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聚集来自大湾区和台湾的律师、公证、仲裁、行业协会等调解力量。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汇聚高校、行业协会等40家调解组织、367名调解员。中外当事人可以选择英语、葡萄牙语、粤语等进行在线解纷。

  仲裁是国际通行的解决商事争议的重要法律途径。数据显示,广州全市10家公证机构均可办理涉外公证业务,5家公证机构参与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办理涉外公证4.58万件,占全省总办证量的24%。

  值得注意的是,论坛当天,我国首个仲裁秘书标准——仲裁秘书“广州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旨在为仲裁机构完善秘书管理、培训与晋升机制提供规范指引,为国际仲裁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推动我国仲裁秘书制度乃至仲裁制度的国际化进程。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截至今年7月,广州现有涉外立法咨询专家近400人、涉外律师1675人、粤港澳大湾区律师113人、涉外公证员154人、境外仲裁员近200名。“北上内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港澳律师的执业新方向。

  今年3月,广州市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南沙)、广州市南沙区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广州市律师协会涉外法律服务分会落地南沙,旨在进一步加强资源对接与聚集,为有涉外法律服务需求的境内外主体提供“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

  推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涉外法治人才高地,香港法律界也在积极行动。笔者从论坛获悉,“香港国际法律人才培训学院”目前正在筹建,“面向未来,该校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计划也可以发挥香港所长,针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律协创会会长陈曼琪表示。

  发布《白云共识》

  以高质量法治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全球创新版图、竞争格局正在重构。

  仰观大局,机遇和挑战交织并存。未来广州应当如何扎实推进涉外法治建设?论坛闭幕式上,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法学学术团体、法学研究组织共同发布《白云共识》,聚焦共同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涉外法治服务供给四个方面,给出不少“真招”“实招”。

  聚焦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统筹好改革和法治,完善市场公平有序竞争法律制度,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助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为高水平开放和要素流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加强数字法治、低空经济等法律问题的理论与实务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

  聚焦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畅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数据跨境、营商环境、民生融合等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探索双方、多方合作促进区域协同立法。依托联席会议等沟通平台,协同创新法治领域规则衔接的对接路径和工作机制。发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好《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

  聚焦共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依托粤港、粤澳及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全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合作。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跨境协作制度,建立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和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加强粤港澳三地在知识产权跨境保护、交易运营、维权援助、宣传推广等领域协作,共商知识产权保护良策,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聚焦强化涉外法治服务供给,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队伍。深化人才联合培育与人才流动共享机制,促进区内法律人才交流互动、实务合作和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专家观点

  随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已经逐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知识产权诉讼重要选择地,彰显出强大的国际司法公信力和影响力。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工作重点,将聚焦培育和发展基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新质生产力。基于此,应该将知识产权保护融入知识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之中。同时将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的一体化战略紧密结合,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制造业高端,以知识产权保护赋能创新驱动发展。

  在构建多元化共治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方面,需充分发挥第三方调解成本低、灵活便捷的优势,高效解决知识产权民商事纠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 吴汉东

  近年来,广州互联网法院始终坚持把互联网司法置于涉外法治建设大局中思考、谋划与推进,以高质量的互联网司法,努力成为涉外数字法治争端解决“优选地”。

  以司法技术融合为例,我们建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立案、审判、执行全流程在线诉讼服务平台。2018年以来,已经有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名当事人通过该平台参加跨境诉讼。下一步,我们将深入研究当前数字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探索完善涉数字产品、虚拟财产、数据财产权益等新领域的司法规则,助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健康有序发展。

  ——广州互联网法院院长 宋伟莉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跨境数据流动日益频繁,也为跨境法律服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而经过长期探索与积累,粤港澳大湾区在开展数据跨境全流程法律服务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能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提供经验。

  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据监管的差异化要求,建议法律工作者要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针对客户的业务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法律服务。此外,有关部门也应该联合相关法律服务机构,面向出海企业开展常态化普法活动,普及开展数据跨境业务相关法律风险。

  ——澳门黄显辉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及执业律师 黄景禧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的独特优势,发展国际仲裁有助于推动大湾区的商事合作和规则衔接,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当前,大湾区的国际仲裁在机构设置、业务情况和规则衔接等方面都体现了国际化和协同化的发展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粤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这就要求粤港澳三地促进诉讼、仲裁、调解等纠纷解决的规则衔接。

  数字经济时代,国际商事仲裁离不开科技赋能。建议要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完善网上争议解决机制,以技术推动传统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的开展和运用。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郑家纯基金国际法教授兼副院长 赵云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强化涉外法律服务,对于降低跨境经济活动成本,释放大湾区经济增长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我国涉外法治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香港承担着推动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建议构建大湾区司法及法律科技联席会议机制,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网司法、智慧法院整体发展的平台,同时探索建立官方认可的粤港澳三地相互送达民商事司法文书的电子公告平台,提高三地司法协作效率。

  此外,要加强国际商事仲裁人才的培养。推动内地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与香港高校开展合作,开设专门的国际商事仲裁证书课程。香港也可发挥优势,培育涉外法律服务教育产业。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律协创会会长 陈曼琪


       

监狱简介 | 交通指引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广东省广州花都监狱    联系方式:020-62310223

备案编号:粤ICP备20011595    网站标识码:4400000113   

粤公网安备 44011402000241号

技术支持:佛山市国迈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0757(020)-8112 6612

手机版门户网站